查看原文
其他

终身成就奖!“宪哥”连获20届最佳教师打造华政“吉尼斯纪录”,学生高呼“我们爱您!”

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


“我曾经夸下海口,要连拿20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这是刘宪权教授曾经给自己设立的一个“小目标”。昨晚,在松江校区缘法厅,近千名师生见证了他教师生涯的又一巅峰时刻:在学校第24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评选中,刘宪权以2549票的最高票当选,真的连续20年成为华政师生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并荣获“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终身成就奖!


刘老师现场献唱


昨晚的颁奖晚会上,刘宪权满怀深情地向全体华政师生表达了感谢,向他35年本科教学生涯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他说:

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以后,我都会记住这一幕,我深深地爱着“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这个称号,这是我的骄傲,是你们成就了我,我在这里对大家表示感谢!我之所以热衷于参加“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评选,原因是要给自己一种动力。我如果要坚持取得“最佳教师”的奖项,就必须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而我的特点就是热衷于给本科生上课,华政的优势也在于许多优秀教授乐于为本科生授课。连续荣获二十届“最佳教师”是我的愿望,今天我如愿以偿。虽然我告别了本科生讲台,但我仍然会关注本科教育,仍然会关注本科学生。再次对大家表示感谢!




今年6月12日,刘宪权教授最后一次给本科生上课。至今35年杏坛生涯,这名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导,全国先进工作者、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上海市教育功臣、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是当之无愧的“最佳教师”:他和蔼亲切,被学生称为“宪哥”;在华政,即便不是法学专业的本科生,也要在大学四年听一次他的课;他的一堂课,300人的教室能来500名学生占位抢座;他是明星教师,偶像教授,他的课永远人满为患。


终身成就奖!“宪哥”连获20届最佳教师打造华政“吉尼斯纪录”,学生高呼“我们爱您!”

今年6月12日最后一次给本科生上课结束后,官微小编采访刘宪权老师原声送给你,相信刘老师的原声会勾起你温暖的回忆



“没有上过宪哥的刑法课,大学生活不完整”,学生对“宪哥”的热情无以复加。他把无边风景浓缩在三尺讲台的梦想里,这梦想盛载着理想主义的壮丽与荣耀,彰显智慧的力量。从教35年,刘宪权教授用真心赢得学生的信任,用爱心诠释教育的真谛,以自身的魅力和不凡的人生经历影响学生,让学生们感受法律的神圣与肩负的责任。二十载“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实至名归。



“一线课堂才是大学老师锤炼学问的最好场所。”


身为著名教授、学科领军人物和在全国具有相当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电视媒体红人,刘宪权教授虽著作等身、荣誉满座,却依然坚持并爱好给本科生上课。在他看来,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最重要和打基础的阶段,如不加以重视,高等教育就没有前途。随着高考扩招和培养质量的下降,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教育的方向发展,而如何突破高等教育遇到的这一瓶颈?关键在于本科教育,坚持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就是教师立德树人最根本、最直接的体现。


然而,很多教授缘于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活动,而不愿给本科生上课,一是对本科教学不重视,更重要是担心讲不好课被学生打低分或学生直接走人,面子扫地。但刘宪权教授始终认为,要重视本科教育。作为教授应该有危机感,站在这个教学岗位上,就要对得起学生的信赖,对得起“教学名师”的称号,才能把教学质量提高到最高水平。正是对这份本科教学的热爱,他从教35年从未脱离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当选上海市教育功臣,入选“万人计划”首批教学名师,正是对他重视本科教育的最好嘉奖。



当然,话虽轻松,但这活儿并不轻松,每周八节课,一早就来到远离市区的松江校区,同样的课程,有时上午讲一遍,下午再讲一遍,从他刚进校时的50后、60后,到现在的90后、00后,刘宪权教授的学生横跨了大半个世纪。30多年如一日,他从不迟到、不缺席任何一次给本科生上课,甚至偶然发烧生病,也要坐着把课上完。这种一如既往的授课让刘宪权教授很有成就感——给本科生上课是一种享受。一个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时常会硬生生挤下500名学生,有人为能坐在前排,清晨五六点就去占座,没占到座的会去隔壁班级拖椅子,有时晚到的学生只能坐在地上听课……这场景足以使一个文科教授欣慰。


现为华政本科大四学生的余越洋,他也是刘老师蹭课大军中的一员,同其他喜爱刘老师的同学一样,每次都得早起占座,刘老师课堂上的幽默风趣、温文儒雅正是他早起的最大动力。



很多时候是因为学生喜欢你的课、从而喜欢你的人,有时更会因为喜欢你的人而对你讲的课产生深厚兴趣,甚至会因此改变学生的专业取向、职业发展,影响到“命运”。现在华东政法大学任教的周舟老师,原本是华政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正是因为选择了法学第二专业的学习,聆听到刘老师讲课,使其感受到了刑法学世界的无限魅力,开启了刑法学的研习之路,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刑法学的专业教师,而刘老师是他终身学习的榜样。



“没有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人。”


刘宪权教授自谦自己先天条件一般,普通话和口才都不算最出色,可他的课就是生动好听。“你可以不相信我的能力,但是绝对不应该不相信我的努力,我的努力源自于那份将枯燥的课变有趣的执着。”他如是说。


早年刘宪权教授把全校老师的课全部听一遍后,选择一种最适合他的授课模式进行创造。每堂课后他都会总结反思成败、高潮和吸引力所在。他有一个体会:没有教不好的课,只有教不好课的人。从刑法理论如何刻入同学们的脑海,新的案例如何契合“抖包袱”提问讨论,原理表述怎样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甚至听课人数多少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他时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他教学生涯中最喜欢做的事情。


喜欢刘老师讲课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刘老师总是能将深奥的刑法理论用最朴实、最简明的语言予以阐释,循循善诱,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而这与刘老师的“用心”是分不开的,能够聆听刘老师讲课是他们大学生活中最宝贵、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高校教师的最大特点是都“自我感觉良好”,而刘宪权教授却百般刻苦,万分投入,时刻如履薄冰。凭他的资历,若要在课堂上神侃,一年不备课都无妨,可他却从不这么干。任教30多年的他从不吃老本,每堂课都有变化,他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讲课中,将最前沿的法律问题带到课堂上,他要学生从他的课堂上有真收获,而自己也能温故知新。对自己的课,他有着运筹帷幄的自信。


原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组长、时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在2008年华政教学评估总结会上表示刘宪权教授的课是他听到的最好的课,刘老师的课讲得“如火纯青”,在当今的法学界是极为罕见的。



作为偶像教授,刘宪权的高人气在华政是公开的秘密。他被学生们私底下誉为“宪哥”,意为“华政一哥”。华政“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评选共进行过24届,他连拿了20届(1999年-2018年),前4届因为他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参加香港回归的相关工作,没在学校开课,因此缺评。这是对年均3000门(次)课程的550余名专业教师的评价和票选,他是华政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教师,开创了华政的历史先河,创造了一个华政的“吉尼斯”记录


这也是刘宪权最看重的一个奖,因为它给自己带来的喜悦,是任何其他奖项与荣誉无法替代的。没有任何官方色彩,没有任何实际利益回报,全部由学生投票产生,奖品只是一个奖牌或奖杯,可这恰恰最能体现教学的魅力。连拿20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这不仅需要“体力”的支撑,更是一种自我的加压。这种“压力”成为激励刘宪权教授不断努力与进步的动力:时时告诫自己不能松懈!


“教学科研两翼齐飞,学习工作全年无休。”


有人说,高校中擅长教学的老师,通常都不擅长科研。可自有数据统计以来,教学名师刘宪权教授在科研领域也始终名列前茅。多年来,他始终活跃在刑法学研究前沿,先后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主持的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3项一般项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公认,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他连续9年入选“中国法学高产作者”,实现自评选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超高产作者”的大满贯。


在他看来,科研与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学代表学校内部的认可,而科研意味着文章发表,直接关系到学校外部的认可。通过科研写文章,促使人思考问题,刘宪权教授也在思考如何让科研发挥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不会落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在课堂上,同学们的回答经常会带给他很多启发,使他能够找到研究刑法问题的新见解,他也很希望学生能够问倒他,这样会促使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确实很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成为了他教学与科研上很好的借鉴,成就了他在我国法学界始终占据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


作为学科带头人,刘宪权教授多方统筹、整合资源,短短数年之内,把华政刑法学科建设成为南方首屈一指,全国名列前茅,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在经济刑法、金融刑法、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犯罪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和强势地位。

如今,在业界已是重量级人物的刘宪权教授依然是个拼命三郎。他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像一些著名法学家那样80岁时还在继续写作治学,成为学界泰斗。刘宪权教授有一个体会:读书是不吃亏的。所以他一直从未间断过学习,哪怕再忙、再累,都要做好学问。


刘宪权教授的办公室位于古老的华政东风楼,简朴,通透,大气,硕大的书桌与书柜卫士般守护着他。只要没课,没有学术活动,他一定会坐在这里看书。他的学生都知道,节假日里都可以在办公室里找到他。他现下的主要烦恼是时间被切割得太细碎,他希望能有大段时间做新的课题研究。一年到头,刘宪权教授只给自己放半天春节假,这段时间他要去探望家人,其余时间他都在没日没夜地工作,带着学生搞课题、改论文、做研究。他就是这样一位以身作则、实实在在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表率。


名师不名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的楷模,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人,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正如刘宪权教授所言,其实学生需要的并不是什么模范、什么名师,只是一位实实在在教好他们的老师。信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正是师德的体现,这样的老师也将影响学生的终身。



学生眼里的“宪哥”

 

经济法学院夏子慧

“宪哥”上课从来没有迟到过,辅修课上午三小时、下午四小时,只有中午一小时午饭休息时间,我们学生只是听课都觉得辛苦,但“宪哥”一整天讲下来还丝毫不见倦意,非常佩服!


经济法学院尹舜锋

在这届“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网络投票中,我把票投给了尊敬的刘宪权老师。刘老师幽默风趣、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让他的刑法课好听得“一塌糊涂”,他“不经意间”抛出来的刑法问题让我们错得“一塌糊涂”,而他听完我们的答案之后一针见血地点评、将刑法知识娓娓道来,我发现,原来学刑法也可以有趣地“一塌糊涂”!


法律学院豆帅康

非常有幸成为老师的倒数第二届本科生。两个学期的刑法课,我坐在固定不变的第一排同一个位置,第一节课上很尴尬,刘老师的名句用在了我身上:“你真的是一塌糊涂。”我由于害怕再被问到哑口无言,开始预习,看论文、学术专著,渐渐地不再那么“一塌糊涂”。犹记得当年老师的目标是连续二十届“最佳教师”和连续三十年给本科生上课。而今时光荏苒,目标已经达成,让人伤感也让人敬佩,昨晚的“宪哥”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国际法学院孙思婕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听到刘老师略带上海口音的讲课,那种亲切感瞬间让我着迷。刘老师风趣幽默的授课方式只是大家喜爱他的原因之一,互动式的问答课堂更是让我们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迅速运用之前讲授的课程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抽象的刑法知识。刘老师对于每一堂的用心是能感受到的,也正是这份认真和坚持,吸引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慕名而来,成为华政园里有口皆碑的“最佳教师”。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党委教师工作部 校团委

专访作者 | 法律学院 黄楠

现场摄影 | 郑润泽

现场采写 | 路玉婷

责任编辑 | 叶子芩


学术综述 | 钱端升法学讲座:张明楷教授谈防卫过当的认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2019年招聘公告

首例判决:“套路贷”人员被判无期徒刑(最高院判决:以借贷为业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首届环境法学前沿理论高端论坛通知

天津大学召开基因编辑伦理法律安全问题研讨会

论网络应成为学术论文发表的主阵地——从浙大文件将网络文章视同核心论文说下去

河南拟筹措超40亿元,支持郑大、河大“双一流”建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